close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作者:范毅舜 

出版社:積木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29日



忙碌的時候

想著今天下班後要看這本書

就覺得有種力量在支撐著



回到家

拿起來一字一句細細咀嚼

真是一本讀了讓人動容的書啊



在台灣強力媒體文化以及網路世界大量過多的資訊衝擊中

我們是否曾反思究竟自己要的是什麼呢



這本書所傳述的是一種大愛  無條件的付出與永恆的關懷

不談名與利

只是一味地奉獻 再奉獻

我看到的是這些神父用生命在愛這片土地

讓我覺得自己所作的真是何其渺小啊

....

很深的感動與落入無盡的沉思....

 







內容簡介









愛人和被愛都是一種令人感動的能量,

信德、望德的基礎全來自於愛德……


  有這麼一群人,在二十世紀五○年代,跨過半個地球,千里迢迢地從富裕的瑞士抵達貧脊偏僻的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正值青壯的他們,為信仰獻身,在風光明媚的海岸線上建立美麗的教堂、醫院、學校、智障中心。他們並非不想念瑞士的家鄉,但若你有機會遇見他們,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臺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而臺東縱谷更是臺灣最漂亮的所在。」


  在全盛時期,東海岸有近五十位白冷會士在此服務,他們為沒有血緣關係的臺東人們付出全部,經過近六十年,而今只剩寥寥可數的幾位老人家仍在這兒繼續做他們該做、能做的事。社會大眾對恪守獨身誓願的修道人,總有一種伴隨神祕而來的好奇。然而,對這些終身奉行神貧、貞節、服從的神職人員而言,人們欠缺什麼,他們就努力奉獻什麼,包括生命,包括愛。


  這是一本關於神職人員的書,然而,被它感動的人,大多不是天主教教徒。擅長捕捉宗教文化壯觀之美的范毅舜,在「歐洲三書」時,總帶著一種旁觀者的冷眼;然而到了《海脈山岸的瑞士人》,范毅舜首度觸及私密和經歷,他將圖片和文字沉澱為一種樸實無華的媒材,與讀者分享他與這些神職人員互動,進而成長的歷程。


  透過鏡頭,這些修道人被歲月刻劃出的人生軌跡面貌,不需要透過言語,就足以讓人感動。所有故事的感染力,都必須回歸到人物本身的人格與情操,誠如作者所說:「好的故事是相處來的。」


作者簡介


范毅舜(Nicholas Fan)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美國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碩士,作品常見於國際知名攝影雜誌,他曾先後在台北美國文化中心、誠品藝文空間、美國華府參議院、德國Leica藝廊與法國尼斯Alain Couturier藝廊舉行攝影個展,而德國Leica、美國Sinar、德國Hasselblad等知名相機公司及Illford、柯達軟片公司都曾以其作品為年度月曆或產品代言。除了專業攝影作品外,范毅舜的出版資歷也相當豐富,過去數年,他曾以歐洲為主題,出版近四十本的著作,已出版的作品有:《走進一座大教堂》、《法國文化遺產行旅》、《德國文化遺產行旅》、《攝影行遊間──旅遊攝影的技法與欣賞》、《歐陸教堂巡禮》、《老家人》、《漫步普羅旺斯陽光中》、《悠遊山城》等書。







名人推薦


《人間副刊》主編∕楊澤、《聯合副刊》主編∕宇文正、知名導演∕林正盛、

「上善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夏瑞紅、《聯合文學》總編輯∕許悔之

作家∕吳繼文、阮慶岳、高大鵬、鄭栗兒 感動推薦!


從海岸山脈到翼下之風,在每一則動容的天使故事中,瞥見了上帝的指印。

------鄭栗兒(作家)


展現你眼前的,將是一段獨特、深沉、勇敢而詩意的旅程。

------吳繼文(作家)


心靈與心靈交會時的溫暖


乍讀下,覺得作者筆觸冷靜,甚至屢屢露出疏遠距離外的輕笑,然而細細看下去,底層濃厚也真摯的情感,就源源流滾出來,既傷感也觸動人心。是相當誠懇也動人的書寫。雖是描述自己孺慕般、與一群奉獻自我外籍神父們的忘年交,同時鋪露出自己在成長過程裡,如何面對信仰與個人性向的心路歷程,樸素書寫的風格,閃現自我面對生命的誠實與勇氣。書寫時極力壓抑、不願輕易顯露的情緒,反而流露出讓人更為難忘的深刻感動,是那種在心靈與心靈交會時,相互施放與接受的溫暖。

------阮慶岳(作家、元智大學藝術創意系系主任兼藝術管理所所長)


字裡行間飽滿著深情,敘述描繪出神父們美好生命的奉獻,令人動容不已。

------林正盛(知名導演)






 




目錄




作者序

前言

一封白冷會士的家書


【卷一】海岸山脈的瑞士人

【卷二】翼下之風

蘇雲望神父

施予仁神父

靜山的夜

一次神聖的經驗

我的傳教士攝影專題

老爹

馬志鴻神父

雷保德神父

後記:靜山的墓園









作者序


  我有一群相親相愛的朋友,我很喜歡講笑話逗他們,他們常為我以戲劇腔調說出諸如「我為我的謙遜感到無比驕傲」的反諷話語樂個半死;若我嚴肅地說:「其實我是很講究隱私的。」他們不免又捧腹搖頭了。


  這回我不再開玩笑。出版了不少著作,我從未寫過一本有關自己的書,內容包括我的信仰、心靈探索,甚至是性向等,都是很輕易被八卦化的內容。


  這些經歷從未完完整整、有條有理地對外人說,連我自己也從未花時間回顧,更令人惶恐的是,文章裡提及的幾位神父朋友,有的至今依然活躍在工作崗位上,我真無法想像他們如何看待這些文字?


  二十年前就想寫的這本書,照片拍得不壞,文字卻怎麼也完成不了,幾番天涯海角,時空長河又流回眼前,這回我不需絞盡腦汁,長河裡已布滿俯拾即是的豐富軌跡,而今我不免在時間的這一端憶想此書最初的書寫動機?


  自幼受洗為天主教徒,我的信仰及人生觀幾乎是由教會與神職人員奠定,根深蒂固的信仰根基在性向意識萌芽後受到空前的衝擊。藉由成長且心態成熟的外籍修道人,我開始積極面對這衝突,幾回天人交戰,我真想順服他們的教導,埋葬自我。


  未料「誠實做你自己,此外別無生命」的聲音,總在祈禱時迴盪於心靈深處。多年後當我完全接受自己,才了解為什麼當年怎麼努力都無法完成此書的原因。原來那裡面有太多一廂情願的想像──我以為只要全心放掉自我,跟隨他們,就可以為自己找到一條通往福地的捷徑。


  誠實地了解自己、做自己,在這多元價值充斥的社會裡越來越不容易。只有在這得獨自行走的小徑上,我才能在物換星移的時空版圖裡,真正看清那曾令我感動的人、事和它的價值。以本書標題命名的第一篇故事就是這感受的最具體寫照。


  書中除了三篇純以個人為出發的成長故事外,其他篇章都是與神父朋友間的互動。綿延數十年的交往,在時間的壓縮下,變得相當戲劇性。為此我開玩笑地對我的編輯好友說:「好的故事不是掰來的,而是長時間與那個你在乎的人相處而來的。」


  人生豈不也是這樣?我們總以為別人比我們幸運,比我們有趣,甚至連選擇的人生目標都要比我們有意義?


  這是本經由認識他人進而了解自己的著作。若這書對社會有任何正面的意義,我要把這些肯定都歸於他們。


Bette Midler有首很美的歌「翼下之風」:


那人所有的榮耀與動力全來自那個能讓他展翅高飛的和風,

而那能讓他翱翔天際的和風就是那群光芒已被他獨占,

總在他背後默默支持他的人們。


  就讓我以這首歌的最後一句歌詞當作此序的結束,本書的開始。謝謝!謝謝你!我以上帝之名感謝你──我雙翼下的和風。


僅以此書獻給台東白冷外方傳教修會和所有將自己奉獻給這片土地的外籍修道人。






內文

一封白冷會士的家書



親愛的母親,



自拿波里上船後,穿過蘇彝士運河,陸續經過北非、印度孟買、雅加達、新加坡、香港,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兼程,我與其他會士弟兄終於抵達了台灣的東部。眼前這片美景只能用「歎為觀止」來形容啊!青翠的海岸山脈與瑞士的高山差不多,但美麗的太平洋卻是家鄉所沒有的。



天氣很悶熱,熱得讓人受不了,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快被烤焦了,而且這裡沒有會院,我們住的地方相當簡陋,更別提伙食了,為了控制預算,我們的長上讓我們真的是吃不飽也喝不好,完全無法與在瑞士時相比擬;不過,這裡的人很窮,很多人都沒有鞋穿,相較之下,我們小小的犧牲刻苦,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雖然如此,我難免想著:如果偶爾能享用一塊家鄉的巧克力,搭配一杯香醇的咖啡,該是多麼美妙的事!



這個調皮的念頭,還不足以成為「距離」的對比啊。親愛的媽媽,或許未來我們不是那麼容易見面了(對不起,想到這裡,我的眼睛又濕了起來),但我相信您為我所流的思念淚水,將是天主胸前最美麗的一串珍珠。



親愛的媽媽,感謝您的捨得,好讓您最親愛的孩子能到異國遠方為天主的子民服務,好天主定會賞報您的犧牲與奉獻。



我就要開始學習這裡的語言與文化,請為我祈禱,我可是一點把握也沒有。



想念爸爸與弟妹們,我將在每晚的夜禱中與你們重逢。



您遠方的孩子敬上1954.6.9





  • 共有2位網友寫書評。





HCC


 台灣台北 2009.10.07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幾次哭了。



時代變遷,教友大量流失之下,作者數度懷疑這些為傳教事業奉獻一生,甚至長眠於台東的傳道人,是否處於『看不到前路又無法退回到過去的斷層』、『他們當年長時間在深山裡、海岸線上,頭頂烈日、遙望星空、踽踽獨行,一村又一村傳播福音,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



身為基督徒,我覺得在這個價值多元混亂的時代,老式的信仰方式也許\會逐漸消失,但是信仰本身不會。相反的,今日的人們更需要信仰,唯有信仰是虛空中唯一的真實。對有宗教體驗的人而言,上帝在我們心中點起的那一盞燈,是變動不居的世界中真正的安慰與喜樂,而且直到我們離開世界為止,都不會熄滅。



『…幾十年的時光,台灣社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藉著他們的故事,我想為自己找一個安身立命之道,甚至幾度以他們單純信仰卻與社會脫節的觀點非難於他。…直到有回…從理佳回來的路上,我抬頭驚見了穹蒼裡璀璨無比的星光,一顆顆燦爛的流星自天際劃過,突然覺得:人類的歷史若與天上的光年比較起來,比一顆小小的流星還不如。溫神父不是先知,頂多只能遵循獻身的信仰,真誠地活出自己,自那時起,我除了對他肅然起敬,再不會問他任何有關如何改變社會的問題。』



海岸山脈的傳道人抱著外人難以了解的信念,貫徹一生的故事,從表象來看,似乎是徒勞無功。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不,至少他們以生命活出來的見證,感動了這本書的作者,藉由這本書,又感動了許多讀者,為他們心中的燈添加了燈油,或是靜靜的播下上帝的愛的種子。



『…他們或許講不出什麼令人頓悟的大道理,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讓人對他們的信仰產生無比的好奇與景仰 』



忘了是在哪裡看到的,一個人若能遵從兩項原則,那麼無論是否經過受洗、浸信、禮拜等宗教的形式,此人已可稱為基督徒。其一是『愛鄰如己』,另一項我忘了。



我一直覺得,愛上帝是一種精神,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當我們允諾成為愛上帝的人時,就是允諾將上帝放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神性,置在一切世俗之物之上,允諾我們將按著上帝的話語生活,讓神性而非人性來領導我們的生命。



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一方面是神的兒女,一方面也是社會體制的產物,人類的文化、習俗塑造了我們的個性與信念,神性與人性經常要交戰。



因而歷史上無數的聖徒與殉道者,以及海岸山脈的傳道人,都被上帝揀選,以生命來為上帝做見證。他們不貪慕世上的名利,因為基督說,『你為我一個小兄弟做的,就是為我做的』,他們便默默地服從上帝的指示,在最偏遠荒僻為世人所遺忘的角落,奉獻一生。



『…長年在文字教義、形式禮儀中尋求真理卻無法滿足,最後我從魏神父待人接物中窺出所謂“天國的秘密”,那是一種不求回報的包容與付出,所有的教義解釋在真情相待的過程裡變得渺小多餘、無足輕重。』



對我來說,信仰不僅是神的道路,也是人的故事。



這本書為我們留下了一些即將消逝於記憶長河的故事,不僅對於愛人、愛神、以及愛這塊土地的意義,給予我們思考的材料,也適合單純想尋求溫暖與感動的讀者。


台灣台北 WCA



原來,台灣有著這麼一群長年默默耕耘、關照窮鄉僻壤弱勢族群的外籍傳教士──「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他們無私無悔、集體奉獻自己給這片原本陌生的土地和住民,可以想見,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愛才能作到!



讀完本書,讓我深受感動的是,為何這群人可以這麼千里迢迢、義無反顧地來到窮困的東台灣,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僅跨越了族群、文化、語言的隔閡,更消融了人與人之間原本存在的差異性與溝通障礙。因為有他們,也因為有愛,讓人感覺到寶島充滿了人情的溫暖與希望。



這也許不是一本勵志書,但讀來卻敎人熱淚盈眶,久久無法自已。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這絕對不是一本只是寫給天主教徒的好書!




選自博客來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 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