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沒有您在的父親節
家裡如常的跳過這個節日
以往的父親節,常常也是在母親節全家的家聚中,或者,6,7月時媽媽的生日餐宴中
順便夾帶著給您一包紅包,然後跟您說,我先包紅包給您哦,父親節快樂,日期太近了,我就不再趕回來哦
第二個沒有您在的父親節
家裡如常的跳過這個節日
以往的父親節,常常也是在母親節全家的家聚中,或者,6,7月時媽媽的生日餐宴中
順便夾帶著給您一包紅包,然後跟您說,我先包紅包給您哦,父親節快樂,日期太近了,我就不再趕回來哦
今年是我第一個沒有父親的父親節。爸爸在今年7月8日往生了。
那一天我人在台北,上完太極拳課收到台南家裏傳來的爸爸的影片,當下決定要搭高鐵趕回台南。
那個時候,家裡大哥他們還說不需要吧?可以不用回去。回到家是傍晚五點。一看到爸爸的狀況,也不管其他人在旁邊,我憑直覺就開始跟爸爸講了一些話。跟爸爸說他這一生成就了很多事情,也圓滿地把子女都撫養教育得很好,孫子輩也都大學研究所畢業了、結婚了,他沒有什麼好罣礙了,除了媽媽。我知道爸爸最掛心媽媽,我承諾爸爸我們兄弟姊妹一定會好好照顧媽媽的。
我陪著爸爸
我常想
他腦子裏,不知道都在想什麼
他表達能力不好了,有時,不知道講什麼,時空錯置
有時,又很清楚。他只是不大能清楚表達,但知道周遭發生什麼事情,他都一目了然。
父親罹患膽管癌已經三年了,原本每天凌晨三四點即出門到學校運動場走路20圈的健朗身子,在歷經多數次的往返住院及每週一次的化療磨折之後,一生意氣風發的氣勢幾乎削弱殆盡,今年一月不得不施行的疝氣手術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每回南下回去看他,印象裡那個開朗自信的勇者老爸不見了,臉龐消瘦蠟黃,肩膀也越發傾斜,蹣跚的步履不得不接受我們的攙扶!照顧他的夜裡,他常常因癌細胞擴散腰背痛得無法成眠,半夜睡睡醒醒,有時,我需要用拖的方式把他躺著的身體拖到床沿,讓他的腳碰到地上,然後再拉著他的雙手,幫助他撐起來好坐在床沿,他流著滿臉淚水喃喃自語地說他拖累我們,讓我們為他忙碌……我摟緊他的頭在我懷中,輕輕撫順著他的稀疏白髮,輕撫揉他的背,哄小孩似地輕輕跟他說你痛的時候就心裡默唸媽祖名號,請祂保佑你。
靜靜的夜,無語凝咽…
維基百科中對死亡做了如此之描述:死亡,是相對於生命體存在(存活)的生命現象,指維持一個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學功能的永久終止。能夠導致死亡的現象最為我們熟知的是衰老與疾病。縱使這個主流社會不斷創發種類繁多抗老凍齡保健的商品,衰老仍是人類生命不可逆的必然。已故外科醫師努蘭(Sherwin Nuland)在探討死亡經典之作《死亡之臉》感嘆:「大自然終將獲得勝利,在我們之前的世世代代都接受這樣的命運。在大自然之前,醫師願意認輸、謙遜。」衰老這個名詞不必然等同於疾病,老年身體諸多功能的老朽退化,理應是生命四季的必然流轉,如果一味將它與疾病畫上等號,必然擺盪在病痛的苦惱與挫折沮喪中。坦然面對衰老與垂死的歷程,顯然是一堂學習如何真正臣服生命的謙遜功課。
每天,哥嫂上班前將父親一天從早晨中午至晚上的藥品,順序的置放在方格藥盒中,以便父親容易辨識跟取用。我們很難去辨識藥品到底是延壽的救命仙丹,抑或是削弱生命的毒物,在緩解你疼痛、與潛伏你體內病毒細菌纏鬥殺戮的同時,卻又同時無情啃噬著你的活力。那藥包上清楚描述著服用藥物後可能的生理反應:昏眩、嗜睡、噁心、嘔吐…,彷彿大富翁遊戲裡的賭局,賭贏了你包山包海富可敵國。倘若賭輸你可能慘到連命都賠了進去!當藥品如此理直氣壯地成了你生命似乎不可或缺的主角,自此飲食不再變得趣味,因為你總得牢記並切實遵循飯前服什麼藥、餐後又要吞食幾顆的規則與循環。
從初發病時期惜命如金,總是自己乖乖按時吃藥的父親,兩三年化療及幾次進出醫院開刀的痛苦折騰下來,今年,他連出現血便都自己強忍住身體不適,隱瞞著我們。直至此次連著多日不明原因的內出血導致他幾乎貧血休克,血壓驟降,臉色發白額頭冷汗冰涼,我們緊急叫來119救護車,簡直是五花大綁強押著他躺上醫療床,不管他如何滿眼淚水苦苦哀求他不要去醫院!臨出門前還哭嚎著交代他不急救、不插管、不心肺復甦術,不要死在醫院,再怎麼樣他也要回來家裡。
我的母親出生於民國31年臺南縣歸仁鄉六甲村很貧窮的家庭。5、6歲前,母親體弱多病,有一天傍晚,外婆聽見門外頭有瞎眼卜卦算命仙經過,就請他幫母親看相卜個卦。算命仙說「鳳嬌配李旦」(唐朝睿宗皇帝),鳳嬌這名字可是個皇后的格,母親的命相擔不起這個名字的富貴,於是自此之後母親就多了個「金葉」的別名。(母親提到這段往事多憑記憶,姪子在旁馬上拿出手機谷歌,果真有這段史實且潮州戲曲亦有此劇碼,告知母親,母親瞪大眼興奮驚訝的說,還真的有啊?!)
7、8歲時的童年母親都過著放牛的日子,母親很羨慕別的小孩都能去學校上學,而她只能放牛。有一回,她鬧脾氣,還故意把牛綁在四周都吃不到草的樹幹上。母親記得,那晚外公去帶她回家,她氣嘟嘟的不說話,外公一把抱起她,把她放在鋪著稻草的牛車上,一路靜靜地沒說話。偶爾外公還轉身拿給她西瓜吃。這是她對外公殘留記憶中最深的身影。快11歲那年年尾,外公就生病去世了。
那時候的鄉下,常常有臺南市一些有錢人家來鄉下找幫傭。12歲那年,反正也不能讀書,成天只是放牛,有一天,遇見一個擔著芒果叫賣的婦人,正巧提到有人要找幫傭幫忙顧小孩,母親就央求外婆讓她到臺南去賺錢。當時圓環邊光華戲院的陳老闆,是母親第一份幫傭的工作。做了一個月,母親因思念家裡而哭哭啼啼的被外婆帶回家。之後又到當時一位臺南市議員家裡幫傭煮飯。15、6歲那年,母親在運河邊的國華織布廠家幫傭,幫忙帶小孩、送便當跟煮飯。外婆每個月從鄉下走路幾個小時到臺南市看母親,母親說,每次來外婆總帶著一把剪刀幫她剪頭髮,其實最主要的是來跟她老闆拿她領的薪水。國華織布廠的老闆娘很疼母親,還叫外婆別再隨便亂剪母親的頭髮了,她後來帶母親去燙頭髮,有一次還帶母親去照相館,穿著日本和服照相,這張照片,母親至今還珍藏著。
母親也在當時認識了在沙卡哩巴赤崁食堂學廚藝的父親。20歲那年,他們結婚了,結婚四個月後,母親懷了第一個孩子,而爸爸也在此時到外島金門服役兩年。懷孕的媽媽住到關廟與婆婆嫂嫂住,每天要做竹編等細活幫助家計,母親手工粗活做得慢,賺錢不多,常被斥罵。熬了兩年,父親從金門退役回來,他們就決定攜手到臺南打拼,那時,兩人身上只帶著30塊錢。
早晨去山上拜拜,想到先生的妹妹辛苦的一生,真是心疼....
妹妹小時候發燒燒壞腦子,不是很聰明。後來嫁人,家裡火燒,女兒也燒燙傷。妹妹先生早病死。前幾年兒子在洗車廠工作又被倒車的駕駛不小心撞死。妹妹的女兒年紀輕輕就連生兩個孩子!
妹妹前幾年幫忙照顧媽媽,兩個人又親愛卻也常吵架鬥嘴,常跟我告狀彼此。媽媽兩年前也走了。妹妹自己身體也不好,但也幫她女兒照顧兩個孫女。任勞任怨,苦難的一生。
十幾二十年來,我們每個月給她們一萬元補貼房租。都是由我去幫忙滙款。
五年間,先生送走3位親人,大哥,媽媽跟妹妹...人生就這樣...
那片色澤已有些暗沉的古銅鑼鈸懸掛在家裡餐桌旁的樓梯間壁上已經好幾十年了,靜靜凝視護佑著我們一家老少大小的流光歲月。父親有一次興來說起他的童年歲月。生長在台南縣關廟鄉的爸爸,自小跟著走江湖賣藝的祖父遊走在幾個傳統市場裏頭賣著青草膏藥(我喜歡練功夫當俠女或許也源自於此?!),父親常常必須拿著銅鑼喧囂張羅叫賣,有時也要兼賣糖葫蘆。出生於一窮二白的列管貧戶,這是屬於爸的童年渺小遙遠而清苦的幽幽記憶。
祖父早逝,爸爸在祖母及長兄、三個姐姐的照顧下,在那窮困的三十年代僅能讀到小學就因必須幫助家計而停止升學。除了幫忙採鳳梨編竹帽,十二歲時來到台南赤崁食堂跟隨二舅(台南著名小吃棺材板的創始人)學習廚師的工作。數年後在台南運河旁結識他此生最愛的女人林鳳嬌(金葉)女士並結成連理。在金門服役兩年後,父親帶著母親來到台南起家。因緣際會,在當時的省立台南一中經營福利社。那時,台南一中的校長是當今聞名世界的李安導演的父親李昇校長。在那個時代,台灣經濟尚屬農業時代,經濟尚待起飛。南一中裡有許多來自嘉義台南鄉下家裡經濟並不寬裕的窮學生。父親接受李昇校長的委託,福利社裡常常免費供應這些能念書卻貧窮的孩子吃飯,媽媽甚至還常幫他們洗衣服。自小生活貧困的父親母親,也非常能感同身受的樂於照顧這些年輕學子。至今,仍有許多當年被父親母親照顧過的南一中的學生與爸媽親近往來著。除了台灣的窮學生,當年越南寮國內戰不斷,越戰時期南一中的華僑學生斷了家裡的金援,也成了我們家中的孩子,在爸媽的照顧下順利完成學業。在1948、1949國民黨政府從大陸撤離來到台灣,也帶來不少外省教師。爸媽的福利社,是許多操著流利台灣話的工友們以及說著濃濃鄉音的外省教師常常齊聚聊天的地方,這是屬於我們童年的美好的記憶。
父親當年結識蘇南成先生,有一段時期熱中聽黨外演說與聚會。其後蘇南成先生擔任台南市市長,對於台南建設多有建樹。父親此生經歷無緣於公職政壇,但其行事為人風格卻有憂民憂國、民胞物與的仁慈胸懷。福利社在省政府收編之後,父親仍留在台南一中擔任福利社經理幾年,之後又續經營當時剛創校的新興國中福利社。離開學校後,以自己的廚師專長,開了海產餐廳,並帶著母親及四個小孩第一次在台南市東寧路購置了屬於自己的房子。由於自己是出於貧苦家庭,父親特別能感受當自己一有能力,就必須要盡力去幫助別人,因此,父親與好友共同創立了台南市龍興獅子會,與一群朋友開始了許多社會的公益工作。而這幾年,父親經商所累存的錢又購置了新孝路的一棟透天房,讓我們四個孩子能平安無憂的努力學業。
父親於1987-1988年擔任國際獅子會300D1區龍興獅子會會長,1995-1996年擔任國際獅子會300D1區第18分區分區主席,2005-2006年擔任國際獅子會300D1區第8專區專區主席,並從2015年1月起至今在媽祖的慈愛指示下,於新孝路家附近的金鑾宮,奉媽祖神意擔任主任委員。媽祖信仰是台灣民間主要安身立命的心理皈依。父親主持金鑾宮,香火鼎盛不斷,每每看見前來虔誠禮拜媽祖的民眾,都非常感動感恩父親一片慈心帶領金鑾宮熱心工作人員,一齊為台南人築起一安心的信仰所在。父親學校書沒讀多少,但他讀的是社會大學的這部泱泱大書,因此,找他喬事的多緣於信任父親的為人公正無私。父親一生具有俠義風格,不管是活躍於獅子會會務,或者現在的金鑾宮為媽祖行民間義事,父親平日言語不多,但真一出面即是舉足輕重。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台灣南部鄉下家庭的奮鬥史。從清貧賣糖葫蘆的一級貧戶窮孩子,一路奮鬥到枝繁葉茂的黃氏家族,四個孩子都各有所成,老大任職於台南捐血中心、老二服務於軍職退役,老三於出版界,老么於補教界服務後專心教養家庭。兩個媳婦分別於慈濟系統的小學擔任校護及幼稚園教師。兩位女婿一在不動產界服務,一服務於資訊界,皆小有成就。七個孫子也都陸續大學研究所畢業,有的正準備考公職或中醫,有的服務於台塑、時尚界、設計工作等,都為這個社會盡一份正面的力量,家庭美滿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