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的身體是自我的一個最大難題與侷限。這個身體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身體上的強項與弱項,換個角度看,也可以說是困難點與機會點。這是無法選擇的先天條件,每個人都可以針對自己的狀況做加強與練習。意念的部分則是無遠弗屆,在縱放屈伸之中之所以能遊走自如、不受制於人,所端賴的就是一個鬆沉與意在先。拳的修練涵括身體的鍛鍊跟意的範疇,真是一個了不得的人類珍寶。 


  練拳三年了,從最基本的形上的要求開始,在老師每一堂課的帶領下逐步探測拳的廣度與縱深。每每驚訝讚嘆於拳的內蘊猶如飽滿單純的「一」字,招式熟練之後的還原凝鍊到身體氣勁與拳勢流動的協調契合,往往能滋生綿衍出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張力。 

 

 

  修習靜坐的人都知道靜坐最大的困難點是在於身體的疼痛與妄念的無法止息。但是其奧妙處也就是在這兩個部分。藉由觀照身體的疼痛與接續不斷的念頭,你才能真正穿透萬物因果聚散生生滅滅的法則,從而了知斷破輪迴之理。我常覺得太極拳也同靜坐一般是一個了不得的修行路徑,是一種動中禪。藉著身體的鍛鍊帶領你根植於地,老老實實地從了解這個身體結構開始。在拳的鍛鍊中從無虛無之高調或者天馬行空的理論。猶記在講授「肌膚骨節,處處開張」的課堂中,一個抽象的「鬆」字,即可從命門的鬆、胸鬆、腹鬆、月當鬆、肩鬆等各處去操作去感覺。每一個實在的姿勢到位都能呈現出所要表達的「鬆」的境界。練習的過程中你不斷地跟自我對話,跟身體溝通,這是一種切切實實的內在探索的路徑,當能量是聚斂的、是收攝的,心氣是沉潛的、涵養的,不知不覺中,心性就在其中蛻變了,是性靈的向上盤旋與轉化。 

 

 

  陳鑫太極拳推原解:「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者也。然其理實根乎太極,而其用不遺乎兩拳。且人之一身,渾身上下都是太極,即渾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樞紐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靜;能敬而靜,自葆虛靈。



 

 

 「能敬而靜,自葆虛靈」。細細品味這句話,我想著「敬」跟「靜」這兩個字,因為不過分擴張自我,才能謙虛,才能空掉自己,才有空間能涵容,才能真正接受教導與學習。人往往把自己放得太重,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固執己見,難以改正,或者僅能以管窺天,往往要走更長的路才能發現整片天空。而這個「靜」字,要來自自我清明的覺察。因為清明你才能在混亂中還得以看見真相,而不致誤入歧途。在拳中的靜的鍛鍊,一點都不難,我以為全在於還原初心,回返到最單純、最老實的拳架的鍛鍊。在一招一式的虛實轉換流動中,靜定在確確實實之中,直致每個結構都恰到好處地在它應該到達的定位,並且穩定在其中,沒有蒙昧不明的含糊處,這是拳裡頭關於靜的鍛鍊。這需要專注於拳架的練習,這需要清楚你每個動作的是否都做到拳理的要求。若靜字回歸到拳架中落實,始乎規矩方圓,終致遊刃有餘,在端嚴的架構中又可莊重,又可追求飛揚靈動、酣暢淋漓的展現。

 

 

  拳要練外也要練內。外練招式,內練拳理。拳練入裡,拳架的展現才真正能有東西。如同書法筆鋒間的流動轉折輕重,墨色透過手勁含透而有濃淡暈染變化之美,我們方能閱讀出書寫者的情緒跌宕起伏。拳練到能藉由拳勢流動出自己內在的心境,或開闊或舒展或沉潛或從容自在,我想或應是練拳練到極致的人生一大樂事了吧! 







 

因為清楚而安心,確定而安定,拳式學習果然是須回歸初心!

 

藉由拳勢流動出自己內在的心境,自然是一種內在情感的表現或是發抒;然而,內在情感又隱含人類各種或喜或悲不同的情緒,如果在拳式的運行流轉中,進而理出開闊弗屆無邊無際的心境,當是另層更高遠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 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