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jpg

 

金萬字舊書店

屬於台南歷史的其中一頁重要詩篇

書籍雜錯卻有致地有其歸屬的分類

這兩三天從店門口路過了幾次  看見店老闆爬上爬下或者彎下腰在地板上整理著書籍

直到傍晚與高中同學聚會後走回飯店  我才終於有時間走進去店裡

很多學生時期看的書  想必很多都已經絕版了  但是竟然都出現在陳列架上

志文出版社  ....

型塑我思想中很大的智慧資量

後來從架上選了這本書

回來後找博客來

果然這本書已經絕版了

生命  是一個邁向死亡的過程

沒有一個人得以倖免

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如何面對死亡  了解死亡

因為這是一條每個人都必得經歷的旅程

如果能不畏懼  坦然平靜地接受死亡

我相信

即使面對老年身體的疾病

在心理上還是能夠有足夠堅實的內質  莊嚴  坦然的生命的平安與豁達在支持著自己

 

今生不復相見的悲傷應是痛徹心扉的
也因此  我珍惜目前還可以與父母相聚的時光
但是 也深知人身不易 輪迴之苦
希望在佛經的研讀中深了佛說經意

這是今年最值得記下的

認真生活
認真研讀佛經
飲食簡單
身體健康
生活平安

今生已經很知足幸福


感恩天地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Dignity of Death and Respect for Life


內容簡介

生.死,原來可以這般從容地面對
  一本讓現代人卸下憂慮疑惑,習得生命智慧的書
  你,禁得起人生最後關頭──死亡的挑戰嗎?

  作者傅偉勳有臺灣「生死學之父」之稱,自述從小就很怕「死」,長大後卻專攻哲學,並於美國大學講授「死亡與死亡過程」這門課。就在醫師宣布他罹患癌症的同時,允諾寫下這本書。躺在病床上沉思冥想,他探問為何一大半人怕死,結論是「怕自己」,「怕自己將要完全失去世上所喜愛過的事物」,執著在世俗世間所「渴愛」著的一切!當下他體悟到要超克死亡的挑戰,必須抱持著無私無我、愛和希望。

  經過深刻的生死體驗,傅偉勳教授深覺人世間不論悲歡離合、不論甘苦,我們存活的每一刻是否值得,終歸是單獨實存的心性體驗與生死態度問題。與其到人生最後關頭才汲汲找尋生命的價值,現代人不若培養健全的生死智慧,建立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保持生命的尊嚴,這樣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即可安然地離世,維持死亡的尊嚴。

  《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一書對於美國的「死亡學」研究與「生死教育」做了概略性的導論。由於傅偉勳教授有著深厚的學術專業與中國傳統經典的背景,本書有兩大別於其他書籍的特色,其一為從科際整合的宏觀角度把「死亡學」連貫到精神醫學、精神治療、哲學、宗教學乃至一般科學(如心理學與文化人類學),以便提示「死亡學」研究的現代意義。其二為從美國現有的「死亡學」研究成果,再進一步配合中國心性體認本位的生死智慧,演發一種「現代死亡學」,且根據「生死是一體兩面」的基本看法,把死亡問題擴充為「生死問題」,及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息息相關的雙重問題,如此探討現代人的死亡問題的精神超克,以及死的終極意義。

  本書於一九九三年初版引發臺灣「現代生死學教育」風潮,目前已是大學通識課程、高中生命教育的指定用書。本次發行第六版,忠實保存傅偉勳教授原文原貌,收錄每版專家評論,並獻上傅偉勳教授的期盼給閱讀本書的每一位讀者:「珍惜至愛我們的人生,直到最後一天告別人生為止,好好體認雲門禪師所說『日日是好日』的真諦深意。」

作者簡介

傅偉勳

  生於民國二十二年十月七日,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逝
  臺灣省新竹市人
  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主攻現代歐洲倫理學研究)

  曾任教於臺灣大學、伊利諾大學、俄亥俄大學等哲學系,亦曾擔任美國費城州立天普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主持佛學與東亞思想博士班研究。同時主編多套國內與歐美語文叢書。

  著有《西洋哲學史》、《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中國哲學指導》(英文版)、《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等中英文專書。

  傅偉勳教授學貫中西,被譽為「生死學之父」,研究領域跨越科際,涵蓋哲學、宗教學、精神醫學、心理學及文化人類學等,並在美國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執教「死亡與死亡過程」等生死學長達十年;親身經歷淋巴腺癌症的手術及電療過程,深刻體悟生死之間,在病中寫就本書,精神毅力令人感佩。他的一生作為與學術成就,淋漓盡致地演繹了「生與死的尊嚴」。

  據紐約《(中國)時報週刊》(1986年12月6日)人物報導,傅偉勳教授「是當代華人哲學家中,研究領域最廣、語言工具最為齊備、訓練最為完整的學者之一。……他兼通中、英、日、德四種語言,並均可用於學術討論及寫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 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