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自  胡因夢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yinmeng



《突破修道上的物化傾向》                        創巴仁波切

 



立品圖書正準備發行佩瑪丘卓的《轉逆境為喜悅》,因而想起了許久以前我翻譯的創巴仁波切(佩瑪的根本上師)之經典著作,《突破修道上的物化傾向》。這本原著後來在臺灣正式翻譯出版,但譯者是繆樹廉先生,書名也不太一樣。詢問之下得知網上可以登載少數幾篇我未發表的譯文,這麼做是不違法的,因此揀選了其中的幾個章節,以便渴望在生活中老實修行的內地朋友,能夠藉由這些教誨建立正知正見,勘透目前的靈修亂象背後的心理緣由。

 



 修道上的物化傾向 

 



 我們來到這裡,為的是認識有關精神修持的事。我相信各位的追尋是有誠意的,但我們仍需質疑這份誠意的本質是什麼。問題出在「自我」總想利用每件事來滿足自己。精神性的教誨往往被視為「我」之外的東西,一種可以模仿的哲學;我們並不真的想活出這些教誨。如果老師談到捐棄自我,我們立刻會去模仿那種放棄自我的狀態。我們會擺出無我的架式,卻一點也不想犧牲生活裡的任何一部分。我們逐漸變成了技藝高超的演員,但教誨的真諦並沒有聽進去,只是借著假修道來尋找慰藉罷了。

 



    我們一感到自己的行為和教誨產生了矛盾,隨即就會把當時的情況美化,來掩飾自己的矛盾。這個詮釋者便是自我幻化成的精神顧問。這種情況有點類似政教分離的國家。如果國家的政策和教會的教義相左,國王自動就去請益教會的主事者,他的精神顧問,而教會的主事者也假裝國王是真理的守護者,然後以加持賜福來合理化這個政策。自我既是國王又是教會的主事者,這便是它在一般人心中的運作方式。

 



    要想了悟修持的真諦,必須勘透自己的行為和這份合理化的傾向。但是要對治這份合理化的傾向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總是透過「我」的哲學和邏輯去看每件事,總想替每一個問題找到合理的解答。為了使自己安心,在面對生活的困惑時,我們會儘量讓事情合乎腦子裡的盤算,我們的努力是那麼認真和嚴肅,那麼直率和誠懇,以致於很難對它產生懷疑。我們永遠信任我們的精神顧問是「誠實」的。

 



   經書的智慧、圖解或圖示、精算的方式、基本教義、深度心理學,或是其它任何方法,都可能被我們用做自我合理化的工具。只要一開始評估和決定什麼該做或不該做,我們就已經把修行或知識分門別類,而「分類」便是修道上的物化傾向。它是由我們的自我造成的錯誤。一旦產生二元對立的念頭,譬如:我這麼樣做是想達到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一種特殊的境界,我們便自動地和我們的真相一分為二。

 



    這時我們可能問自己:「評估和揀擇有什麼不對?」答案是,一形成第二步的判斷:我該做這件事而不該做那件事,就已經脫離了自己的真相,製造了更複雜的問題。禪定的目的只是為了體驗自我的猿猴本性,如果在原始的本性上添加太多東西,我們的精神會變得非常沉重,如同帶著面具穿著鎧甲一般。

 



    修道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跨出自我的官僚體系,不再一味追求更高更超越的知識、宗教、美德、評斷、慰藉,或是其它任何物化的滿足。如果我們不跨出這種物化傾向,有一天很可能變成修行法門的大收藏家。我們會覺得自己收藏的東西是多麼可貴。我們研究過西方哲學或東方哲學,練過瑜伽,做過成打大師的弟子。囤積了這麼多的知識寶藏,我們深信自己已經學成。但閱歷了這麼多,最後還是得放下,太不可思議了!怎麼可能有這種事?但是很不幸,我們非得這麼做不可,因為大量收藏的知識和經驗只是在展現自我罷了。我們把這些宏偉的品質展現給世人看,為的只是確保我們的存在和安全,證明我們是有修為的人。

 



    其實我們只是開了一間古董店,店裡收藏的可能是東方古董或中世紀基督教的古董,或是來自其它文明的古董,不管怎樣,我們都是在開店。在我們沒有用東西填滿這間店面之前,它曾經是一棟很美麗的房子:白色的牆壁,樸實的地板,屋頂上還有一盞很亮的燈。屋子中間只擺了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每個人進來都很欣賞這件藝術品,包括我們自己在內。

 



    但我們並沒有因此而滿足,我們對自己說:「既然這件藝術品美化了我的屋子,那麼放進更多的古董,一定能使這間屋子更美。」於是我們開始收藏,結果卻變得一團混亂。

 



    我們到印度、日本和許多其它國家尋寶,每一次都能找到一樣寶物。由於我們只是專注在一件東西上面,所以看到了它的美,而認為它一定能修飾我們的店面。但是一把它拿回到家,卻變成了雜貨堆裡的破爛,因為四周有太多的東西,它的美反而顯露不出來了;我們的古董店就這麼變成了雜貨店。

 



    正確的採買不是收藏更多的東西,而是充份欣賞其中的某一件,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欣賞某一件東西的美,便能徹底認同它而忘掉自己,就像在看一場非常吸引人的電影,暫時忘掉了自己是觀眾。你整個人都和電影的內容結成一體,而忘卻了周遭的世界。我們能不能如此徹底地品嘗和消化某一種的修持法門?還是,我們只把當成了一件收藏品?

 



    我對這一點非常重視,因為我知道大家到這裡修行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真的想學習和成長。但如果把智慧當成「古老的知識」來收藏,我們就誤入歧途了。

 



    承先啟後的老師們並不想把智慧當成古董一樣地傳遞。老師應該是體驗過法教真諦的人,他傳給學生的應該是一份啟示,而這份啟示覺醒了學生,就像他的老師曾經被喚醒一樣。然後學生又把教誨傳給了另一位學生。教誨永遠跟得上時代,它們既不是古老的知識,也不是遠古的傳說。它們不是祖父告訴孫子的一些傳奇故事,它們是真正的體悟。

 



    西藏經典有一句話:「知識必須像黃金一樣經過火煉和打造,才能帶在身上當飾品。」因此,每當你在吸收別人教給你的修行方法時,不能不假思索地接受。你要試煉它、打造它,直到耀眼的金色出現了,就可以將它設計成自己想要的飾品。因此佛法是適用於每一個年齡層和每一個人的;它具有一份活生生的品質。光是模仿你的師父或上師是不夠的,因為你並不是要成為師父的複製品。佛法是每個人親身的體悟,從古至今的傳承都是如此。

 



     也許我有許多讀者都熟悉白教傳承中的那洛巴、諦洛巴、瑪律巴、密勒日巴、岡波巴以及其它的老師。對他們而言,佛法是真實的生活體驗,今日的繼承者也是如此,不同之處僅僅在於他們生活中的細節。佛法像剛出爐的麵包,溫熱而新鮮。每一個師傅都必須懂得用自己的爐子和麵粉烘焙麵包,同時得親口嘗一嘗新出爐的麵包。他必須把佛法變成自己的,而且要真的實踐。當我們感覺困惑時,不能總是回到收藏的知識中去尋找慰藉和肯定:「老師和所有的教誨都站在我這一邊。」道途不能這麼走,它是一段非常寂寞而又獨特的旅程。

 



    問:你認不認為修道上的物化傾向是美國特有的問題?

 



    答:每當法教傳到陌生的國度時,物化的問題就會加重。毫無疑問的,目前美國的學佛因緣已經成熟。就因為因緣成熟了,美國出現神棍的機率才會增加。沒有人會選擇當神棍,除非他們受到了鼓勵;如果只是為了發財和成名,他們會去搶銀行和當強盜。因為美國這麼渴望精神修持,宗教才變成了賺取名利的快捷方式,所以我們在上師和徒弟之中都可以看到神棍。我認為現階段的美國是非常有趣的。

 



    問:你有沒有任何精神導師或上師?

 



    答:目前沒有,我把我的上師都留在西藏了,不過他們的教誨仍舊伴隨著我。

 



    問:那麼你現在追隨的是什麼人?

 



    答:現實情境就是我的上師。

 



    問:釋迦牟尼悟道之後,是否還殘存著一些自我感?否則他為什麼要轉法輪?

 



    答:傳法是自然發生的,他當時並沒有欲望轉法輪或不轉法輪。他花了七天的時間在樹下靜坐,漫步于河岸邊,然後走來一個人,於是他就開口說話了。在那種情況下是沒有選擇的;你剛好在那裡,而眼前的人又很開放,因此傳法的事便自然發生。這就是所謂「佛的當下行動」。

 



    問:在修持上,人很難免於貪得無厭,貪法之心是否得逐漸放棄?

 



    答:你應該讓第一個生起的衝動熄滅。你那第一個生起的衝動,很可能使你進入某種特殊的精神情境;如果你能夠對治那份衝動,它就會逐漸熄滅,甚至到乏味的地步。這是一個很有用的資訊,也就是說,你必須在日常生活裡實修。如果你不這麼做,修道就會變成一件危險的事;它不再是活生生的個人體驗,而只是外求的娛樂罷了。

 



    問:但是如果你很想脫離無明,也可能會假設:「任何使自己愉快的事,都是有利於自我而障道的事;任何看起來很對的事,一定是錯的。凡是不能把你顛倒過來的事,一定會埋藏你。」怎樣才能擺脫這些信念呢?

 



    答:看起來對的事,並不一定是錯的,因為根本沒有對或錯的問題。你不該落入「好」、「壞」二邊。你對治的是整體而不是「這邊」或「那邊」。你的行動應該是徹底而完整的。我們一落入好壞二邊,那個行動就是局部的。

 



    問:假設你覺得非常困惑,而且很想脫離這份困惑,那麼你也可能用力過度。但完全不用力,也可能是在自欺?

 



    答:沒錯,但這並不意味你必須活在過度用力或根本不用力的兩極狀態。你應該依照「中道」而活,也就是「如實存在著」。要形容這種境界可能得要費上一番唇舌,但如果能真的活在中道裡,你就會發現和體認到它。你必須信賴內在的智慧。我們都是不得了的人,都有不得了的潛力,我們只需要如實存在就夠了。外來的援助是幫不上大忙的。如果你不願意靠自己成長,終究會落入自毀的無明裡;毀滅絕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造成的。就因為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才那麼有效力。

 



    問:什麼是信仰?它有沒有用?

 



    答:有一種是頭腦簡單全然託付的盲信,還有一種是不會被摧毀的信心。盲信之中沒有靈感,而且過於天真和缺乏創造力,雖然並不怎麼具有破壞性。它之所以缺乏創造力,是因為它沒有和你真正交流過。你只是盲目而天真地接受了一份信仰。

 



    前面所謂的信心,背後是有真實理由做基礎的,你不會奢望事情無緣無故便得到解答。你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沒有恐懼,即使涉入其中也沒有疑慮,這種態度非常具有創意而又積極。如果你對自己有絕對的信心,是不需要刻意檢查自己的。絕對的信心就是對當下發生的事有真實的瞭解,因此能毫不猶豫地面對每一個嶄新的情況。

 



    問:道途中引領你的是什麼?

 



    答:事實上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嚮導,如果有一個人在引領你,那就是一件很可疑的事,因為你正在倚賴一個外在的東西。完完全全做你自己,就是正確的引領。你不需要尾隨任何先驅,你和他是並駕齊驅的。換句話說,你的響導並不是走在你前面,而是伴隨在你的身旁。

 



    問:你可不可以再談一談禪定如何讓自我的防衛系統短路?

 



    答:自我防衛意味著檢察自己,也就是一種不必要的刻意觀察。禪定不是以檢查自己做為基礎的;禪定是跟你正在採用的行事方式合一。換言之,你在禪定練習中並不想得到安全感。

 



    問:目前我好像住在一個宗教的垃圾堆裡,我如何才能把它變成一間簡單的屋子,裡面只擺設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答:為了發展你對那些收藏品的鑒賞力,必須從其中的一件開始著眼;你必須找到一塊踏腳石和靈感的泉源。如果你仔細地研究過其中的一件,也許就不需要流覽其它的收藏品了。你要順著自己的直覺去選擇你所要的東西。

 



    問:為什麼人那麼急於保護自己?無我為什麼如此困難?

 



&n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 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