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自海寧格_心靈活泉

生存和死亡


     我們通常有一幅非常廣泛的畫面:死去的人被埋葬了,墓地上還加上一塊石碑,以確保他們從此入土為安。死去的人真的就這樣消逝離去嗎?這實在是一幅奇特的畫面。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用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描述這個生與死的現象:某些東西從一個隱密的領域呈現出來,然後又再次沉寂,但是那些東西並未離去消失,它始終存在與「隱」與「現」兩者之間。


真相也是依循這個原理運行的,某些東西從被隱藏的身處呈現出來,然後又再度沉寂。所以,我們無法緊握真相。有些人認為我們可以將真相掌握在手中,因為真相永恆不變,並且始終保持同樣的療效。事實卻非如此,真相在片刻間呈現出來,隨後又沉寂下去,正如我們在排列中所看到的。真相每次都是以不同姿態出現,並帶著多種面貌,這是被埋藏的東西的特色。


    生命也是來自潛藏的未知,生命顯現一段日子後,又再次沉寂。真正偉大的東西是那些潛藏的未知,那是一個偉大的領域。與這個領域相比,那些呈現出來的東西不過是渺小的過眼雲煙而已。


死去的人,歸屬於潛藏的未知。如果我們願意的話,死去的人也能產生影響力,承擔生命。


    但是在生命尚未完結時,就隱藏自己的人,他便錯過了生命的節奏。同樣的,緊握生命而不讓他離去的人,也錯過了生命的節奏。太早放棄生命或緊握不放,例如一定要健康長壽,兩者都違反生命河流。因此作為治療師,我會依賴逝者的説明,在恰當的情況下,支援活著的人活下去。但生命若已接近尾聲,我絕不會繼續執著、挽留即將消逝的生命;我會堅持立場,絶不會對抗命運、違反生命的河流。


    基於這份態度,便會得到一份平靜安祥的深度。因為在這想法中,我們可以往來生存和死亡兩個領域之間,生與死都在同一個源頭共存。


 


生命對我們的緊縛和釋放


    生命來自一處不知名的遠方,流經我們身旁,事實上並不是我們緊捉住生命,而是生命緊捉著我們。生命的源頭把我們捉緊,利用我們完成某些事然後釋放我們,讓我們回歸源頭,一切就是這樣。


     靈魂認識這個源頭以及生命歸宿。


       靈魂帯著一個信念──生存過一段日子之後,便要回歸那個源頭。好比生命緊捉著我們一樣,我們也感受到生命承載著。同時,我們知道生命是掛在一根線上,一段日子後,線斷裂的時候到了,我們便會回到那個源頭。


靈魂並不害怕回歸源頭的移動,害怕的往往是「我」;我們所害怕的,很少是因為那個回歸,多數的害怕是來自改變帶來的痛楚。與這個移動和諧,不論生命對它有什麼要求,他都會做出適當的反應。因為生命一緊捉我們,便是要求我們同意靈魂的移動。如此一來,不論是生命的開始或是終結,我們都是處於和諧之中。


 


     這份引發出生命,又再回歸源頭的移動,是跟隨著適當的時間和秩序。可是,有些人卻在這份生命移動尚未完結前就放棄生命。他們在內心做出另一個移動,一個越軌的移動。例如有些孩子在幼時失去父母,便渴望追隨他們,提早放棄生命。他們以為依隨這個移動便能夠找回父母,也以為這是合乎生命的經歷。


 


    這是一個充滿孩子氣的想法。孩子甚至還有一個想法,以為死去的人會歡迎他們的會合,實現一家團聚。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死去的人並不是永遠的消失,他們只是實現沉寂的回歸。


這個源頭,實際上就是華勒(Wagner)所稱的「永恆的原始忘記」,就此而言,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終結生命是否沒有關係?如果以為這樣就可以重新見到死去的人,便完全誤解靈魂移動的深度與終極的意義。


另一個常有的想法是,我們以為透過自己的死亡,死去的人不但開心,還會獲得拯救。這種想法,反而是嚴重疾病的主要原因。解決方法應該是,在那個偉大的生存和死亡的相互聯繫中,巡迴自己;在生命尚未完結之前,再次讓生命緊捉自己、承載自己,人便會回到和諧。疾病在這個情況下,也有緩和的可能,生命更會延續下去。


     我們還可以觀察另一個相反的情況,有些人在生命已到盡頭時,仍不願離去,他們破壞靈魂的移動。很多猛藥都是為了挽留生命,就算生命已到終結,很多醫生或治療人員仍企圖用人為的力量介入靈魂的移動。


  死亡和終結


      當我細心留意生存和死亡間發生的影響力時,便會見到死去的人,只是帯著緩慢的步伐離去,好像想在我們身邊多留一點時間;而那些沒有被哀悼、被敬重、被懷念的人,會停留更長的時間;而我們拒絕認識以及害怕的人,所逗留的時間更長。只有將悲痛釋放出來,在悲痛中敬重去世的人,他才有真正的哀悼。死亡的人才能隱退回歸源頭, 生命才得到了結,得到真正的死亡。


死亡是一個終結,如果我們帶著這幅畫面,即使是對早逝的孩子,或是夭折的嬰兒,都會有另一種態度。通常我們會以為他們錯失了某些東西,然而,他們應該錯過什麼呢?生命最重要的東西,依然存在於源頭內,那裡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最終要回歸的地方。


      如果我們讓死去的人離開,雙方不需要做特別的要求和努力,他們對我們也會有和平的影響。長期的哀悼,不論是對活著的人或是對去世的人都是可怕的。如果某人拒絕承認去世的人或對它還有虧欠,它的哀悼時間總是很長的。


有愛的人不會作長久的哀悼,佛洛依德見到威爾斯總統在妻子去世一年後再婚,便說:「這表示他曾經深深地愛過他的妻子。」曾經愛過並且哀悼過,人便能夠活下去,也會得到至親去世的人同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 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