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志節」是胸中的一股正氣,
志節固然很多,但大略是一種「不屑做不潔之事」+「寬厚看待眾生」的感覺,
有志節的人雖仁慈的看待眾生的習氣,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卻很嚴謹,
這種人可吃眾生不願吃的苦,可挑起眾生不願挑的重擔,
因此足為眾生表率,古人稱為「君子」,
君子之行事當然有思維上的條理,所謂「得其大者為大人,得其小者為小人」,
君子凡事看大看遠而已,
然而凡事往大處遠處著眼時,胸中必常有一股浩然正氣在,
凡事看小看短時,胸中必又有股陰私的慾望在,
所以「正見」必有正氣滿腔的感受在茁壯,而陰氣日漸消亡,
「邪見」必有陰私滿腔的感受在茁壯,而正氣日漸消亡,
堅持正見也就是護持了正氣,放棄了正見也等於是放棄了正氣,
「知見」與「氣」原不可分,只是眾生缺少觀察,所以不明瞭它們的關係而已,
單純的體驗身中的感受,只是為了接近「實相」的過程,
但接近實相後,若沒有向上的「志」來護持,這個實相一下子又退轉到貪嗔分別的習氣中了,(注_即我常提的開闊的視野)
古人的「不退轉」所靠的就是向上的「志」,
這些志包括寬闊的「慈悲」「仁」,
忍辱負重的「義」,依序而行的「禮」,
辨明是非的「智」,踏實無華的「信」,
這些都是胸中的一股正氣,而不僅只是一個想法而已,
想要堅持靜坐60分鐘,提起一個「必需達成」的志即可,堅忍的去執行,
咬著呀去完成一個簡單的「志」,做幾次就非常簡單了,何必把它看得那麼複雜困難呢?
古人說「知難行易」,實際去做,比再多的理論探討都容易得多,
現代的人沒有執行願力的「志」,卻空有一堆理論和技巧,這不能帶來任何成就的。
_轉貼自黃庭禪
志節固然很多,但大略是一種「不屑做不潔之事」+「寬厚看待眾生」的感覺,
有志節的人雖仁慈的看待眾生的習氣,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卻很嚴謹,
這種人可吃眾生不願吃的苦,可挑起眾生不願挑的重擔,
因此足為眾生表率,古人稱為「君子」,
君子之行事當然有思維上的條理,所謂「得其大者為大人,得其小者為小人」,
君子凡事看大看遠而已,
然而凡事往大處遠處著眼時,胸中必常有一股浩然正氣在,
凡事看小看短時,胸中必又有股陰私的慾望在,
所以「正見」必有正氣滿腔的感受在茁壯,而陰氣日漸消亡,
「邪見」必有陰私滿腔的感受在茁壯,而正氣日漸消亡,
堅持正見也就是護持了正氣,放棄了正見也等於是放棄了正氣,
「知見」與「氣」原不可分,只是眾生缺少觀察,所以不明瞭它們的關係而已,
單純的體驗身中的感受,只是為了接近「實相」的過程,
但接近實相後,若沒有向上的「志」來護持,這個實相一下子又退轉到貪嗔分別的習氣中了,(注_即我常提的開闊的視野)
古人的「不退轉」所靠的就是向上的「志」,
這些志包括寬闊的「慈悲」「仁」,
忍辱負重的「義」,依序而行的「禮」,
辨明是非的「智」,踏實無華的「信」,
這些都是胸中的一股正氣,而不僅只是一個想法而已,
想要堅持靜坐60分鐘,提起一個「必需達成」的志即可,堅忍的去執行,
咬著呀去完成一個簡單的「志」,做幾次就非常簡單了,何必把它看得那麼複雜困難呢?
古人說「知難行易」,實際去做,比再多的理論探討都容易得多,
現代的人沒有執行願力的「志」,卻空有一堆理論和技巧,這不能帶來任何成就的。
_轉貼自黃庭禪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