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天去新舞台聽相聲

主持人談起這些年來他們的演出常常遭遇到一些不可測的小阻礙小狀況

每逢公演日必定下大雨刮颱風

天氣沒問題

sars 選舉開票 大陸演員無法依約前來

連劇場斷電都碰過

最近這一次安排妥當

想不到又碰上倒扁靜坐

 對於常年說相聲的我們來說

   大概是血液裡帶點說相聲的幽默因子

   看什麼事兒都挺有趣  好玩兒

   回想起來  

   發生這些事 根本就是一塊小蛋糕!



(不過那天整個新舞台坐的滿滿的  我很訝異不知道台北聽相聲的人這麼多)

  

說的雲淡風輕

但可以想見  為了一場完美的演出

他們所貢獻 花費的心力

只為了發揚 延續這個中國的國粹

只為了在台上博君一笑



一塊小蛋糕

這樣子的形容詞倒令我印象深刻

很多事情不都是這樣

一開始遇到打擊  衝突

彷彿你的世界快支離解體了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

問題或是解決或是遺忘或是你成長了

那個傷口逐漸癒合

你的堅忍度你的毅力又增強了些

然後

你也可以嘴角揚起一抹淡淡的笑

輕輕的 像一陣風不經意的吹過

說著

哦 你說那件事啊

過了  忘了 沒事了 沒關係了 影響不到你了

是啊 不就像一塊小蛋糕

有啥大不了!



最近愛上相聲了

還有個可愛的偶像 劉増鍇(這傢伙真的超可愛的)

他在貓空有個茶藝館 叫 大柵欄(說唱藝術休閒坊)  http://www.lei11.com

每個星期六晚上7:30都有相聲演出

這個社會的確需要一點幽默 一點放鬆

為這些仍堅持傳統技藝的藝術表演者

我獻上我無限的掌聲  支持 及祝福

......







大柵欄的典故來由 



話說京城:極盡繁華大柵欄




作者﹕林妍 整理

 

 


 

「大柵欄」是京城最古老繁華、且又別具一格的街市,家喻戶曉。有這條街道約300米長,東起前門大街,西抵煤市街,狹窄的街道兩側佈滿了各式各樣的店舖、商號,街道上人頭湧動,終日熱鬧非凡,可謂「京師之精華盡在於此,熱鬧繁華亦莫過於此」。

  

大柵欄街歷史悠久,始建於明代而興旺於清代,距今已有近500年了。大柵欄在明代原稱「廊房四條」,由於這裡是前門外 通往南城廣安門一帶最方便的交通要道,是以明永樂遷都北京後,為了鼓勵發展商業,在前門外修建「廊房」作為店舖,廣招商家,設立市場。到了明朝中期時,這裡已經成為一條較為繁華的街市了。

  

明弘治年間,由於天災人禍,很多流民湧入京城,給京城治安帶來壓力,所以官府要求在內城大小街巷設立柵欄。後來,清兵入關建立清朝,將漢人和商人遷到城南,並且在京城大街小巷及胡同立起約1700處柵欄,早晨打開,晚上掌燈即關閉。而在「廊房四條」東西兩面所建的柵欄十分高大,久而久之,人們就將此處稱作「大柵欄」。

  

雍乾時代,為避免漢人和旗人之間的衝突,在把漢人遷到南城的同時,下令內城皇城附近除了一些店舖商號外,其他娛樂性質的如戲院等全部遷到前門之外,內城所居的人如想看戲,也得出前門到大柵欄。那些王公顯貴、富商大賈常到這裡看戲,大柵欄一帶漸漸成了商業繁榮、弦歌不絕的熱鬧場所。

  

清代乾嘉時期,大柵欄為主的前門一代,商業及其繁榮,這裡店舖林立、商賈雲集,小商小販推車擺攤,沿街叫賣,整日裡熙熙攘攘,人流不斷,有「繁華市井何處有,大柵欄內去轉游」的美譽。大柵欄街道兩側各種店舖多達120多家,吃穿日用,應有盡有,其中包括許多著名的京城老字號,如同仁堂、瑞蚨祥、馬聚元、內聯升、全聚德、月盛齋、都一處、正陽樓、六必居等,可以說是大柵欄的鼎盛時期。老北京有一句民謠:「頭頂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踏內聯升」,就是指大柵欄。

  

舊時的京城,「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慶賀上元佳節」。因此每當正月十五,大柵欄又是逛花燈的好去處,這裡家家店舖商號全部掛出各式各樣的花燈,五顏六色,繽紛多彩,整條街道如同白晝,街道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

  

1900年,庚子事變中,義和團放火燒燬了數千家大柵欄一帶的店舖,真是「大柵欄前熱鬧場,無端一炬燼咸陽」。不過,後來人們對這裡又進行了修復和重建。

  

大柵欄街道兩側依然保留著很多古老的建築,以及一些經久不衰的著名的老字號店舖,如同仁堂、瑞蚨祥、六必居等等,這些老北京們如數家珍的「老字號」 已經不僅是一種商業品牌,更重要的是一種中華傳統歷史文化的象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 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