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星期天早晨八點半在教練場跟隨洪老師練拳,可說是學拳悠長歲月裡最美好的記憶。總讓我憶起小時候學習書法臨摹古代文人書法家字帖,一筆一劃的謙卑、慎重跟端正。 

 


    從跟隨老師一趟拳太極初式的起始,你隨之心氣下沉,找回靜定的呼吸頻率,雜念慌張與急躁慢慢在招式的流動變換中去蕪澄清、塵埃落定,是與自己素面相見最真實的一種儀式。老師今天一開始帶拳,僅僅是神恬氣靜的起勢接演金剛搗碓的兩手一提,就讓我心裡受到極大震撼。就在洪老師身形稍落的與地接合之中,竟然如此輕易的就將人融於天地之間了。從全身力量鬆淨鬆透,全然氣沉丹田把自己放心交給大地,旋而接引地力浩然自信的一記金剛搗碓,渾然天成雲淡風輕中卻自有一股懾人之氣勢。好確實的腳上接引地力的彈勁、虛實動靜剛柔分明,從而開始整趟拳架似水如雲的流動。因著這樣醍醐灌頂的震撼,讓我認真的再回頭反求諸己,檢視自己是否做到老師課堂上常提到的幾個重點。 

 


      平常上課時老師傳授的拳理尚且須透過漫長歲月紀律毅力的練習,方有辦法真正透入骨裡展現拳意。而跟著老師練拳則是一種很直接的臨摹學習,不是頭腦記誦知識的堆疊,是身體的記憶,是直接透徹的觀察老師的拳勢流動,打開全身細胞的覺知與學習。

 


      書法最難練的字是「一」,簡單素樸的線條之美,極簡回來安靜做「一」,單純中蘊藏無限豐富,是書法美學中最深的領悟。拳也是同樣的道理,老師的拳剔透澄淨,「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動靜虛實清晰分明,果真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一旦我們的拳中放掉「我執」的重量,那個小我與大我合而為一的靜謐大美就自然泉湧出來,那樣的拳是具有定靜人心的力量的。就像名雕塑家朱銘的太極拱門,二合為一,在「一」中吐息,在「一」中安定,在「一」中感受一種飽滿喜悅的自如與自在。

 


      跟拳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在「形」上的跟隨,老師的拳勢對我而言是一本活生生的真實的拳經,包括他拳中剛柔的流轉變換、纏絲的細膩變化、勁味內斂與外放的細緻展露,虛實清晰俐落的呈現,對整個身體的自覺與掌握,都是我很用心一一在體會與學習的。去揣摩著老師為什麼這樣打?為什麼這樣表現?試著調整自己拳架中做的過與不及的地方,去找到一個平衡點與中道。而在拳「意」的學習更是重要,凌越於拳法的規矩與法度之上的,拳者內在情緒真實的表現、隨拳而流動的情感變化,在拳架中展現的清靜平和之氣也是一種很大的學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極拳法於太極之理,太極拳展現的就是整個宇宙之理法,領悟越深的,越是能放掉生命過度雕琢的多餘,與大自然相通,重返樸拙與天真。檢視我們的拳架,該放掉的雜渣鑠粒還很多,平常自己的練習看不到自己,跟著老師練拳可以看到一個純粹的拳的呈現,從而修整自己的缺點。

 


      星期天跟隨老師練拳於我而言也是一種「道」的學習,很奧妙的是,平常練拳頭腦會有很多問題的自己,在跟拳之後只想靜靜地感受身體裡的那種能量寧靜的流動,問題消失了,只剩下微微沁出的汗水,搏動的心跳聲與拳中調和下來的緩和的呼吸,念頭止息了,你的感知能力敏銳了,心氣平和、態度從容,步履有一種靜定的優美。

 


     【射藝中之禪】有幾段話:如人懇切希望成為某種藝術的大師,單靠技術性的知識是不夠的。他必須超越技術,使得那藝術成為從無意識中生出的『無藝之藝』。學射的目的不在實用,或純為美學的享受,而是藉以練心──使心得以藉此契入諸法實相。射者須不再意識自己是站在靶子前挽弓委矢的人。這種無意識的狀態,只有在他徹底空卻他的自我,力求技巧純熟時,才能達成。

 


      而我透過「跟拳」,能更深刻的體會領悟到拳在動靜剛柔潑灑流動之間的美感,如靜止的流水,拳與拳者不再是兩個主體,而是一整個實相,拳是流動的,你的心是靜止的,智慧由焉生起。我想這就是太極拳的自然初心。

 


      由形似而至於神似的過程,似乎是心領神會的寫照。聽老師課堂上說過,以前想看潘師爺打拳,或是僅僅的跟著潘師爺練一趟拳,都得一大清早等在潘老師家樓下,等老師下樓了,才能一睹老師拳裡的精采。想到那樣的畫面,總覺得心裡有著深深的感動。古有謂:求道若渴;朝聞道,夕死可矣!所以我總會把握每一個可以在星期天跟著老師練拳的早晨,因為我相信這也是學拳過程中很珍貴重要的一課。

 


PS.陳炎林書上寫:盤架子猶如習字。又如臨帖,摹寫次數愈多,則字跡愈佳......也是講「跟拳」的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en 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